日前,国新办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举行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GDP翻一番,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北京市2013年PM2.5平均浓度89.5微克/立方米,去年降到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58天降为3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那么,北京市是如何做到的呢?又有什么诀窍呢?近日,北京日报媒体走进北京通州区,报道了智慧环保“副中心模式”,探索其中奥秘。
记者获悉,当前,通州为22个镇(街)共配置了大气标准监测设备48台,还在全域设置了654个微型空气自动监测站,在全区建立网格化监测网络。同时,在175辆新能源出租车上搭载了空气质量采样监测设备,成为了移动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与全区654个固定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共同织就了更加严密的“蓝天监测网”……而这背后是一家名为佳华科技的物联网大数据公司,他们围绕大气污染防控,提供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链条一栈式解决方案,力争解决污染监测覆盖不全、污染源头难以量化、违规行为取证难等问题,助力副中心环境治理向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据介绍,佳华科技为通州区建设了生态环境局决策指挥平台,不仅实现对区域进行实时数据监测、视频监控,还建立起以事件为基准的报警机制、多维分析机制、AI溯源追踪、处理机制,建成生态环境“管理者的驾驶舱”,促进生态环境信息资源集约化管理。这已经在副中心实现快速发现、快速响应的功效,大幅提升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形成生态环境事件从监测到发现问题到处置反馈再到复查结案的整体闭环。
副中心发力生态环保构建蓝绿交织的活力之城,如今已取得累累硕果。2017年至2022年,通州全区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显著下降,PM2.5、PM10、NO2、SO2浓度分别下降51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73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副中心空气质量“优增劣减”情况也格外显著,2017年至2022年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级别天数显著增加,2022年达标天数272天,较2017年增加77天;一级优天数明显增加,2022年为118天,较2017年的38天增加80天;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2年重污染以上天数为3天,较2017年减少34天。
透过通州看北京,“北京奇迹”的实现,也得益于攻坚克难、科学施治的创新精神。据了解,北京率先在全国建立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先后三次开展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蓝天保卫战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环境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记者了解到,佳华科技目前在生态环境双碳领域进行新探索,公司作为生态环境部碳市场管理技术支撑单位,北京绿色交易所企业碳账户与绿色项目库的技术支撑单位,凭借多年的技术应用积累,开发了服务于国家、省级、市级三级双碳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升碳数据质量,助力碳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新闻发布会上,黄润秋表示,今后5年,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