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投入约为 136~300 万亿元,占到 2030 年前全球实现净零排放总投资成本的1/3。
先给出一组数据:自2005 年起,我国是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大国,2020 年我国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30%;到2060年,我国双碳目标的总投入约为 136~300 万亿元;到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增长到 73.5%;
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制定碳边境调节税方案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削减20%。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体系优化,调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内的产销平衡。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巴黎协议》的框架下,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的举措。
双碳治理难点:
1. 数据缺失——企业数字化程度低,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备,缺少准确、及时、可信、可靠的平台和技术手段,主管部门无法精细掌握各行业、各企业、各时期的碳排放数据。没有量化数据,就无法实现有效治理。
2. 非标数据——碳排放数据来源多种多样,比如传感器、卫星成像、民众和当地社区的照片和报告等,存在信息碳排放监测计量数据不统一、信息不透明、MRV 全生命周期数据难于监测和管理。
3. 数据孤岛——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生态包括多方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园区、排放企业、金融机构、三方核查机构以及技术/服务提供商等六方,超出了单一经济活动部门如企业、园区的边界。商业信息机密与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矛盾,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可信、安全的协作机制,形成一个个的数据孤岛,无法实现从过程数据到整体聚合的治理能力。
实现双碳治理需求,需要政府、行业组织、排放企业、审核认证机构、交易市场乃至个人大规模协同系统;需要广泛、有效、有公信力的治理体系;需要具备与国外组织、机构互操作的能力。
为什么是区块链?
1. 可信数据——区块链是分布式网络、加密技术、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集成的分布式账本系统,具有高可靠性、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可信数据是双碳科学治理的基础。
2. 可信协作——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信任、多方协作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有助于打破行业中的数据孤岛,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构建新型协作生产体系和产能共享平台,提高多方协作效率,推动降低社会总体的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
3. 可信交易——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对高碳排放企业和节能企业的碳资产和碳排放权进行实时、透明、不可篡改的资产管理,增强碳交易市场的活跃性,促进统一碳价的市场化机制,打造碳交易主体、交易机构、政府等多方共建、灵活互动的碳资产交易模式,实现从排放权获取、交易、流通,到交易核消、统计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存储与可信共享应用,让碳排放配额在“有目共睹”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实现流转过程透明化和全生命周期的追踪溯源。
4. 可信监管——区块链技术在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管理和监管应用中可以增强信息透明度、时效性,降低信息管理和监督成本,构建各环节、全流程可追溯的交易监管环境,提升政府碳排放监管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5.区块链双碳解决方案
确立“以区块链技术和平台作为数据存证和信任流转核心,以数字化方式升级传统的“服务器+存储+业务系统”IT 建设模式,逐步建成支撑企业-机构—区域-行业-国家等多维度、高可信的碳排可信数据流转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