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信息

首届西部碳博会举办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发展论坛 专家建言以科技助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2023-04-14 10:35    浏览量:162     分享:

412日,首届西部碳博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发展论坛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搭建起新技术、新成果的沟通交流平台。嘉宾们纷纷表示,各省市应抢抓窗口期,致力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科技助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表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加强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构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能源结构重塑的核心。

据了解,我国化石能源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征,原油及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较高。高翔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构建更加多元、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能源产业实现战略性、整体性转型的当务之急。

为此,他建议各地应充分发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优势,统筹考虑电能、热能、化学能转化及储能特性,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等方面加大资金、人才引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主旨演讲中,高翔盘点了国内外在能源转型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他围绕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举例道,“我们通过降低煤炭燃烧排放中的污染物浓度,将煤炭‘变身’为清洁能源,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

“作为低碳领域的前沿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实现二氧化碳捕获和循环利用,是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市科协兼职副主席杜云贵说,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究创新,多项成果走在了行业前列。

譬如,远达环保就依托自有技术,与中电投合川双槐电厂研发建设了国内首个投运的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装置,该装置每年可处理烟气量约5000万标准立方米,能捕集浓缩浓度在99.5%以上的液体二氧化碳1万吨。

“利用该捕集装置,可进行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等工艺、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对于下一步我国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大型化、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杜云贵说。

论坛上,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也对新时期如何投资布局“双碳”经济提出了积极对策。柴麒敏说,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大约在100多亿吨左右,要把这么高的碳排放量逐步降下来,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但现阶段,大部分碳中和技术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实施碳中和具体行动的积极性。

为此,柴麒敏建议,国家应充分发挥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发和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导社会把节能减排创新发展变为一种自觉行动。对政府而言,应鼓励企业加大节能降碳研发投入,深入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对企业而言,则应加强供应链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应对全球风险的能力,建设碳中和创新基地,加强零碳智能技术的产业转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重庆日报网】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