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迅速成为各行业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不同领域开展工作,落实我国战略承诺和开展“十四五”规划的抓手。但落实“双碳”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节能减排,增加“碳汇”,金融创新等多方面规划安排,系统部署,周祥实施。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颖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又需要林业、农业、海洋等部门提高碳汇供给能力,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资源管理,更需要金融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同作用,避免各个部门、行业各自为战,占山圈地,设置壁垒等,应该以系统观做好顶层设计,用产业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系统目标 需各方协同作用
张颖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设立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相对于工业减排,森林碳汇更具有成本有效性,且存在多种效益,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CO2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承诺,明确指出实现这一承诺,必须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和创新等途径来实现。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目标的承诺,系统目标承诺就必须要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并要用系统论的途径加以落实、实施。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非加和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考虑问题要从整体和全过程考虑;关联性则说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和创新等是密切相关的,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非加和性则说明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和创新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在实现整体目标的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则分别强调不能把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和创新等部分拆开,应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这些部分又在不同的环节和过程中具有独立的特性,并发挥不同的作用。
国际上最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问题,但当时主要集中在森林对大气的净化作用、森林吸收CO2的能力以及相关计量模型等。20世纪90年代,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森林碳汇的经济、贸易问题才被国际社会所重视。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则要比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问题的研究要早,它是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出现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给主要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健康等带来一系列影响,也因此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土地利用方式等改变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也因此提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生产方式,减缓气候变化等。
因此,气候变化既有人类的影响,也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近期人类的影响起了主要作用。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主要是控制人类的影响,并通过科技、制度、金融创新等,一方面节能减排,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碳汇等吸收更多CO2,发挥各方协同作用,实现CO2的平衡。
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产业支撑 才能立实行远
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会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会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由不同生产部门构成的、不同产业部门的排列状态。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促进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根本动力源于创新。我国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也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并具有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追求经济发展创新的特征。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除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劳动效率、投入和产出效率外,还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也要开展管理机制创新等,做好各种产业发展规划,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产业和不同区域,并使之效用最大化。
作为长期从事森林碳汇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评估的专家,张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无论从生产构成,还是从生产环节来看,都是和不同的产业密切相关。从一产来看,有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主要和“双碳”目标中的增加碳汇密切相关,尤其是林业中的森林既是碳汇,又是碳源,做好增加碳汇工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从二产来看,所涉及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是节能减排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三产来看,既涉及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又涉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也是“双碳”目标中节能减排的大户和绿色金融创新等服务的主要构成产业。
因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实实在在是和这些产业联系在一起的。从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来看,要发展经济,改变过去我国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状况,推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实现绿色发展,离开这些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增汇是寸步难行的。
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产业支撑,并需要不断创新,从全产业链着手进行节能减排和增加碳汇,才能立实行远,真正做到以产业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促进经济发展,确保 “双碳”目标的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政治智慧 要做好详实的顶层规划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大会议上庄严承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我国各个部门、行业立即行动起来,制定不同的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等,确保“双碳”目标的落实、实现。
实际上,实现“双碳”目标,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发达国家凭借CO2排放空间的分配,试图限制和缩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在《巴黎协定》中,提出要在工业化前水平上,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度范围内,努力控制在1.5度以内;IPCC在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度以内的目标下,还提出了2030年CO2要比2010年降低45%,到2050年CO2要实现净零排放的具体减排目标,这样的减排目标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非常大,中国由于气候变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左右。因此,如此巨大的经济损失,迫切需要对未来的发展做好详实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处理好温室气体排放的“源”与CO2吸收的“汇”的平衡问题。
气候变化作为公共治理的主要领域,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协调好经济发展和防止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从全球领域来看,目前近50个国家和近30个国家所管辖的区域已经开展碳定价机制,限制CO2排放,127个国家和地区承诺要实现碳中和,并每年约有6000亿美元的资金参与气候变化的治理,也不断动员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等。我国在主要做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规划、科技战略等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基础上,其次在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基础上,开展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碳市场的机制的创新等,并加强企业、行业排放标准的制定和信息披露要求的制定等,促进“双碳”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张颖最后强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规则,影响贸易、投资、市场、行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也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增速。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已进入生产性排放的低增量、低增速阶段,绿色发展已成为主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制定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划,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各方的协同作用,并加强科技、制度、管理、金融等创新,促进CO2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加碳汇,才能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真正掌握话语权,应对好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来源: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