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亿投资需求激增,绿色金融科技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央行11月8日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这是央行首次推出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精准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共识,绿色金融迎来重要发展契机。9月25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按2018年不变价计算,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
投资需要评估。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不过,碳减排量核算体系尚未明确,而生态环境部也暂未明确专业机构名单和相关验证资质。第三方评估机构如何量化、评估绿色项目的碳减排量,如何将碳排放量金融化?为此,时代周报专访了第三方评估机构绿融(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融科技”)总经理张涵。
绿融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中国首家绿色金融科技服务商,致力于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供绿色金融与碳中和解决方案。目前,绿融科技正为南方电网、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企业提供绿色金融、碳中和相关数字技术服务。
“碳减排”如何与金融结合?
绿色金融产品范围广泛,覆盖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股票、绿色投资基金、绿色担保和碳信用,以及绿色保险、租赁和金融衍生品,还包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双边和多边气候资金。碳减排大背景下,金融业务如何展开?
张涵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目前金融机构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实事求是地做好碳核算,二是如何真正发挥绿色金融的“影响力”与“额外性”。“以规模最大的绿色信贷来说,绿色信贷是服务绿色发展的信贷,一笔贷款减少了多少碳排放,数值需要科学、精确地计量,这就是央行等监管一直强调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张涵表示,这也与国际国内碳市场所通行的MRV原则(Monitoring监测、Reporting报告与Verification核查)不谋而合。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指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设计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做到“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确保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
碳减排支持工具只是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央行定调该货币工具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定位,对所有绿色金融工具都有启示意义。这意味着,要做好碳核算,金融机构需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利用数字评估系统解决企业碳排放量的测算问题。
评估机构根据不同场景研发服务债券、融资租赁与信贷等金融产品的评估认证及碳核算工具、平台,以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碳核算效率,使成本显著下降。“比如我们建立数字化的‘碳-绿色金融’信用模式,替代人工碳核算,以应对人工认证低效高价、道德风险、标准性差等顽疾,解决绿色金融产品的碳核算问题。”张涵说。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绿融科技研发出绿色金融智能评估认证系统“绿色金融共识”,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可追溯等技术特性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同时发挥区块链共识机制作用,结合大数据应用,以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的智能化认证与ESG风险管理。
“绿色金融共识”属于智能数字化认证与量化管理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手段确保相关信息、数据的真实、高效、不可纂改、可追溯并规避道德风险;同时,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自动、半自动化认证,从而构建高效、低成本的碳中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科技是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力量。比如,科技公司联合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基于碳属性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模型,并将碳属性评估嵌入到各类金融产品的发行和交易过程。
绿融科技与浦发银行合作推出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基于区块链提供的认证信用基础,设立与碳减排量挂钩的差异化利率机制,信贷申请方光伏发电企业减排量越大,享受的利率也将更低。金融机构利用利率杠杆形成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减排。
绿色金融要充分发挥效力,就要创设与绿色属性、环境效益挂钩的金融定价机制,把环境因素纳入金融投资决策。“利用金融手段正向引导企业重视环境效益,构建影响力,这就实现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张涵认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项目的信贷必须体现差异,“如果没有差异,绿色信贷就没有‘影响力’或‘额外性’。”
“比如,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商业银行提供1.75%的低成本资金专项支持碳减排项目,这就体现出金融工具给碳减排项目带来‘额外性’,也意味着支持碳减排项目的绿色信贷存在‘影响力’。”张涵进一步表示。
绿色金融科技方兴未艾
通过海量碳核算认证经验,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数字化碳核算系统,以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
“任何绿色金融产品的评估认证核心都与绿色债券的‘四大基石’一致,即资金是否用于绿色产业项目、是否建立了适当的绿色项目评估与选择程序、募集资金的跟踪管理是否合格以及信息披露是否合格。”张涵表示,对服务“双碳”的绿色金融,更需要对碳减排效果进行精准量化。
现实情况是,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填报并不规范,存在异常数值或空值现象,中小企业排污数据更流于表面。比如,企业能源消耗数据总体披露比例过低,空气质量数据和污染排放数据披露时间过短等。金融机构难以精确识别“漂绿”项目。
而金融机构较难建立专业团队进行有效评估碳排放量,需要专业机构或专业技术工具的支持。绿色信贷规模大,且碳减排核算、验证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人工认证难以提供适当的性价比。“绿色金融发展需要新的技术、模式,为企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张涵说。
在张涵看来,数字技术的最大作用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绿色金融领域已出现数字技术的应用方向,但绿色金融发展尚处初期阶段,绿色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金融科技具有场景、渠道、数据和技术优势,能高效形成规范化的绿色信息披露报告,助力企业绿色项目符合监管要求,同时降低企业信息披露成本。
“金融科技重构信用体系。”他认为,金融机构利用科技实现去中介化,增加直接融资,以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绿色金融的普惠性将愈加浓厚,这也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将聚焦‘如何更好地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建立绿色信用体系,用绿色信用来影响金融决策与定价。
张涵还认为ESG等非财务风险的识别与管理同样不能依靠“人工打分”,这需要基于数字科学搭建适当的方法与体系。环境效益核算要求科学、精确,数字技术比人工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