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时期。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绿色革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着力发展绿色金融成为金融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自身业务结构绿色化,发展可持续金融成为行业共识。
当前,信托业正处于转型重要节点,绿色发展与信托转型碰撞,赋予了信托业怎样的机遇和责任?绿色信托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可持续金融对信托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今年正值上海信托成立40周年,日前,经济观察报记者就行业普遍关注的“绿色信托”、“可持续金融”等热点话题,对上海国际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进行了专访。
当前,可持续金融成为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统一共识。在您看来,可持续金融应具备哪些特征?它对信托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陈兵: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国,要推动双碳目标达成、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对绿色能源、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及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融资,金融在其中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很多,包含碳金融、气候金融、绿色金融、ESG投资、责任投资、影响力投资等等,这些概念的具体细节有所不同,但目标基本趋同,而其中我个人觉得对绿色发展理解最深入、对可持续性发展议题涵盖最广泛、对零碳社会支持最完备的金融体系,就是“可持续金融”。可持续金融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纳入商业决策、经济发展和投资战略,统合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商业组织和政府机构,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的多重视角。与绿色金融相比,可持续金融不仅支持那些减缓气候变化、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活动,还要尽可能考虑所投资的项目是否有利于推动民生保障和就业、更公平的公共卫生体系、缩小贫富差距等社会进步议题,以及改善公共治理及公司治理等维度,换句话说,可持续金融不仅要支持碳排放降下来,还要支持民生改善起来,企业可持续经营水平高起来,是涉及到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综合性金融体系。
可持续金融对于信托公司当下的转型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可持续金融既是解决不断积累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必然回应,是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信托行业整体转型的必然方向。
我们一直以来提倡信托公司要践行“三个服务”,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美好生活。具体到可持续金融的语境下,就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人民共同富裕需求。这对信托公司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能力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首先是推动战略规划革新,要在经营战略上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符合人民银行《关于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保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等监管文件的导向,利用ESG框架对业务进行全面指导,建立起ESG宏观视野和战略视角;
其次是要推动业务模式革新,用可持续投资的标准推动新的业务模式形成,用负面筛选策略,将不符合ESG标准的企业排除出合作范围,用主题投资策略,依托信托灵活的架构,综合考虑自身资源禀赋,投资与可持续性发展主题相关的资产,为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实体经济脱碳提供高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为政府、客户、社会、员工创造共同价值;
第三是要推动风险管理革新,利用投资审慎性原则警惕可持续投资中蕴藏的风险,特别是要更新风险管理观念、拓展风险管理维度,把交易对手在ESG责任践行和信息披露上的风险也纳入风险衡量,要充分考虑交易对手不符合ESG标准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固废处理、能源限额、职业健康和安全等问题,都会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收入损失、社会声誉受损甚至陷入诉讼等风险,务必要建立起与ESG风险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ESG评价体系和筛查标准,将ESG的价值观贯穿至投融资、行业分析、尽职调查及投后管理等全流程;
最后是要推动企业文化革新,推动可持续金融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组织架构、激励考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方位配合支撑,也需要在公司内部真正建立起支持长期投资、更加包容多元利益的企业文化。
请以上海信托为例,谈谈近年来信托业践行可持续金融理念做了哪些探索?
陈兵:信托行业近年来一直在监管政策和行业自身转型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快速调整发展模式,在回归本源、两压一降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证券信托、服务信托、家族信托转型。践行可持续金融,给予信托转型发展一个很好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路径,从目前看来,信托公司在这方面的尝试,主要集中在绿色信托、慈善信托和普惠金融三大板块。根据信托业协会前不久刚刚公布的2020年度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信托公司新增扶贫慈善信托77单,规模1.34亿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贫长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不断拓展绿色信托与碳信托研究,持续创新绿色信托产品与服务,2020年绿色信托存续资产规模为3592.82亿元,同比增长7.1%;信托公司参与的普惠金融服务规模,也已经超过了2万亿。
以上海信托为例,一是创设慈善信托助力共同富裕,早在2014年,上海信托就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尝试探索设立业内首批公益信托、设立业内首批独立的慈善信托部门、推出了“上信上善”公益品牌,8年来,不断将公益根植于文化、将慈善融汇于行动,充分发挥慈善信托精准聚合资源、精准对接资金、精准挖掘需求的制度性优势,累计成立30单慈善信托,总募集资金达1.3亿元,打造出教育助学、医疗救助、文化环保和干部培训四大板块,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套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上信解决方案;二是推出绿色信托推动绿色发展,我们结合自身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的领跑优势,仅在今年就发行了全市场首单绿色车贷ABS项目和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车贷ABS项目,后续公司还将在绿色项目投融资方面发力,为清洁能源、绿色创新技术、绿色供应链、建筑节能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探索普惠金融跨越金融鸿沟,公司设立了专业化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组织架构,目前存续项目规模近4个亿,与网商银行及蚂蚁金服合作开展银登中心信贷资产流转业务,为小微企业累计提供了近400亿的资金支持,为提升改善民众生活质量、扶持优质小微企业发展,为实现金融供给公平、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公司也因此荣获中国慈善奖上海提名奖,多次获得各大权威媒体授予的“优秀社会责任信托公司”称号,并荣获“2021中国企业ESG最佳社会案例”。
在未来,公司还将积极探索涉众资金信托,充分运用信托财产破产隔离、信托公司受托管理专业化、透明化的优势,解决如商业预付费、分享经济押金、物业维修基金等涉众资金管理机制缺失、风险较大等痛点,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市场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公共治理改善。
中国信托业协会2019年发布了《绿色信托指引》,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绿色信托业务目前发展现状如何?上海信托在绿色信托业务开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兵:绿色信托是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引导和监督下,信托行业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以及绿色产业。2019年信托业协会发布《绿色信托指引》,对绿色信托做出了明确界定,对绿色产业细分领域做出有针对性的信托服务安排,掀起了绿色信托发展的浪潮,当年绿色信托规模增长了1.5倍,成为绿色信托真正意义上的启动年。目前绿色信托的规模大概有3500多亿,越来越多信托公司积极加入绿色信托的研究与实践中,对绿色信托的理解逐步从认知共识走向业务培育阶段。
由于信托有架构灵活、横跨各金融市场的特征,信托公司可以运用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供应链金融、碳资产交易、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非常丰富多样的金融工具及服务开展绿色信托业务。
具体到上海信托,目前公司绿色信托业务规模近40亿,主要分为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债券投资两类业务。首先,我们发挥公司在资产证券化领域行业的领先优势,深度支持绿色交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上汽财务合作设立的“上和2021年第一期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是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项目,资产是新能源汽车抵押贷款,募集资金投向新能源汽车贷款,是资产端和资金用途“双绿”的产品;我们还设立了“盛世融迪2021年第二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绿色证券化信托”,成为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规模最大的绿色车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两个绿色资产证券化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排放3.2万吨二氧化碳,节约标准煤2.8万吨。其次,我们发挥公司净值型基金的先发优势,将净值化转型的内生需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相结合,通过购买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绿色可交债等方式,支持传统能源企业脱碳和绿色化改造,支持北控能源、国轩高科等清洁能源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支持三峡集团、云南水务、苏州科技城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已近5亿。
目前公司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正在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前不久出台了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努力打造气候投融资和碳金融应用实践区,今后,上海信托也会将公司未来的5+1发展方向与绿色金融发展深度结合,积极探索信托公司参与气侯投融资、支持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新模式,开展ESG主题投资、绿色产业投资,尝试碳排放权信托、绿色发展慈善信托,将绿色信托打造成公司转型发展的又一亮点,争取在2025年年末,也就是“十四五”结束的时候,公司绿色信托规模整体突破200亿元,在资产端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在资金端加强绿色产业投资意识,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信托业目前正处于转型重要节点,在您看来,绿色发展与信托转型碰撞,赋予了信托业怎样的机遇和责任?绿色信托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兵:目前,信托行业正面临近十几年来最严峻的转型发展压力,新发展阶段和监管政策,对信托行业加快回归本源、转变发展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相信绝大多数信托公司都感受到了刚性转型的压力,也都意识到只有将各自公司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国家地区重大战略、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与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相结合,才能使得行业尽快走出转型调整期、重新获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而“双碳”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巨大的转型动能,也需要海量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撑,绿色信托将成为信托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和巨大机遇。
信托转型是伴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同时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可以借助信托财产的风险隔离功能,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技术源源不断输送具有更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资金;其次,信托公司可以运用信托灵活多变、可以横跨各个市场进行资产配置的特性,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突破传统金融机构对绿色企业的融资束缚,发挥投贷联动效应,综合利用信托贷款、债券发行、产业基金等多种手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例如信托公司既可以通过发放绿色贷款、购买绿色债券的方式,支持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与券商、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投资有成长性的绿色企业;既可以将污染处理、垃圾回收、清洁发电行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可以运用信托公司长期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构合作的经验,开展信托型PPP绿色产业基金业务;既可以创设碳排放权信托、能源未来收益权信托、碳回购信托等创新工具,参与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建设,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托制度优势,聚合各方资源,设立ESG慈善信托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双碳”进程的安全、高效、透明的金融平台。
最后一个问题是与慈善信托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有关,我们知道目前信托业慈善信托业务的运维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依靠信托公司的利润在支持,未来是否可以实现慈善信托业务自身的自我循环,比如说向ESG投资管理转型?
陈兵:我想指出,目前慈善信托并不完全依靠信托公司的利润在支持,上海信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早在2019年7月就率行业之先发起设立“上信上善”慈善母信托,创设性搭建TOT慈善信托架构,最大程度发挥慈善信托聚合社会各界资源的优势,以自有资金作为撬动社会资金的种子基金和蓄水池,深度挖掘业务合作机构及个人客户的慈善需求,将融资企业、投资客户转换为慈善信托委托人,为高收入人群和企业量身定制参与共同富裕事业的方案,并充分体现企业在公益慈善活动中的权益和主体地位,帮助各类企业多途径实现企业ESG社会责任,有效提升企业的品牌认同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公司吸引了诸多战略客户以及公司信托监察人共同参与慈善信托事业,不仅为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富裕事业提供了便利,也为慈善信托项目提供了源头活水,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
例如公司与家族信托合作伙伴友邦保险共同推出了“友邦友爱”慈善信托,资助“友邦天使心”项目和上海市儿童基金会“春蕾计划”项目;与公司融资类客户宝龙地产共同出资设立“上信善医”乡村行健康帮扶慈善信托,联合社会爱心企业出资设立江西心血管内科新进展培训慈善信托,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提升一线临床医务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与上海双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上信双创桑梓情深教育扶贫慈善信托,改善湖北恩施少数民族乡村地区贫困学子生活状况、推动云南澜沧县中学体育设施改造;与公司高净值客户共同发起设立上信至善中西部地区教育助学慈善信托,资助50名云南乡村地区校长来沪开展为期三年的深度培训;公司还在开展乡县两级干部培训慈善信托的过程中,将慈善信托监察人转化为慈善信托捐赠人,并吸纳公司业务合作伙伴为县级干部免费授课,深度挖掘社会各界参与三次分配、参与共同富裕事业的切实需求,形成了慈善信托业务的自我循环。
未来,信托公司应当在可持续金融的整体框架下,把绿色信托、ESG投资理念内嵌入慈善信托,将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这样具有长期资金属性的产品形式,与ESG投资的期限和理念匹配起来;将慈善信托的资金用途与ESG的筛选标准结合起来,建立起多方参与、共同赋能、互利共赢的ESG金融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