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信息

双碳研究 | 环保法规能否促进中国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3-03-10 09:27    浏览量:162     分享:

资源型城市在保障国家资源和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资源型城市实现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实施环保法规能否促进低碳转型值得探讨。

全球变暖和碳减排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为缓解经济衰退和环境污染,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碳减排为目标,促进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双赢至关重要。

资源型城市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发展依赖于开采和加工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高碳发展模式。中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2.7%,基本保障了中国的资源和能源需求。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他们要走动态转型路线,即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碳排放效率。为全面评估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效果,Wancheng Xie研究团队从碳排放和碳排放效率(CEE)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考量。

环保法规作为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减排的方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政府颁布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政策,限制企业的碳排放。为有效减少污染、约束当前的碳排放行为,必须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然而,环保法规对资源型城市碳减排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实施合适的环保法规能够迫使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遏止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之下,“绿色悖论”(Green Paradox)认为,严格的环境监管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速度,同时增加碳排放。此外,严格的环保法规将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增长。然而,即使环保法规能够通过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生创新补偿效应,但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双赢仍有待观察。

基于资源型城市2003-2019年的数据,该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以探究环保法规对低碳转型的影响效果和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的环保法规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机制分析表明,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差异性分析发现,在经济较发达、资源依赖较少的地区,环保法规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1、首先,作为城市减排的重要支柱,政策制定者要不断完善资源型城市的环保法规。中央政府需要通过评估每个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质量,设定合适的环境质量目标,鼓励地方政府积极解决环境污染相关问题。

2、第二,政府应加大资源型城市对内对外的开放与合作。地方政府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外环保企业,引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绿色技术、设备、管理理念和高附加值项目投资,推动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

3第三,政府应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政府要为工业规划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提高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发展炼油、化工和煤电一体化。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业的中下游供应链,以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最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4、第四,政府应积极提升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促进低碳转型。政府应通过绿色创新补贴、减税、降低融资门槛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财政支持,缓解企业绿色低碳创新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最后,不同类型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应实施不同的环境监管政策。政府应重点优化衰退型和增长型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监管,同时增加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和补贴,强化环境监管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来源:能源舆情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