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与厦门金圆投资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个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研讨会于9月11日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功召开。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孙传旺透露,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正处于研讨修正、分析验证阶段,不久将把指数核算结果正式对外发布。
据悉,为助力我国碳中和进程的统筹谋划与综合部署,孙传旺教授主持了我国首个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的开发与编制工作。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是以指数评价模型为基础所开发构建的一套客观、系统、全面、综合、动态的碳中和评价体系,涵盖经济发展、产业特征、能源结构、技术创新、金融财税、环境质量、生态治理、政策舆情等经济社会转型的各方面指标。
以“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动碳中和工作部署为基本指导思想,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旨在系统评估各地区推进2060年前碳中和的实施基础、发展条件与工作部署情况,包括产业结构优化潜力、能源结构转型重点、绿色技术及碳汇发展、碳价机制及碳金融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和支持力度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维度,进而把握各地碳中和发展进程,助推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整体协同与综合推进。
“碳中和事业的长期推进需要多方力量的持久驱动和共同支撑。”据孙传旺教授介绍,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以“五力”驱动模型为基本框架,将地区碳中和发展力结构化分解为成长力、转型力、竞争力、协调力和持续力,并结合地方政府的碳中和政策舆情分析等辅助指标,形成了一套“五+N”的完整体系。其中,成长力阐明了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关系;转型力强调了经济结构转型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竞争力刻画了地区在竞争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协调力衡量了各地碳中和工作部署的统筹协调情况;持续力则体现了地区碳中和发展对于代际公平与代际延续问题的考量程度。
孙传旺教授表示,“借助对该指数的结构化解析,可以系统把握全国各个地区推进碳中和目标的重难点、主要特征和实施进程,厘清重点减排部门与减排地区的脱碳路径、碳市场运行与碳技术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碳中和关键问题,从而有助于评价全国各省市的碳中和发展能力,为政府部门布局碳中和工作方案提供创新建议和价值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化学家戴民汉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教授以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气候变化领域)、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受邀担任本次会议的专家组成员,对碳中和发展力指数进行研讨和论证。
“在加速迈向碳中和的背景下,全国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地方和行业的减排成本压力也将与日俱增。”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表示,在各地减排任务趋紧的情况下,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创新价值,有利于为地方政府部署双碳工作提供价值参考。未来,指数可以进一步融合碳中和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结构性、技术性与替代性问题,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实施碳中和的责任、能力和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认为,碳中和发展力指数是富有价值意义的应景研究,其关键在于靠数据说话,要借助背后的数据依托将指数研究的科学性做扎实。碳中和发展能力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韧性问题,将衡量地区综合发展的“五力”指标与韧性指数共同纳入评估体系,是丰富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内涵的重要考量。
“碳中和是推动节能减排和约束碳排放峰值的重要倒逼机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则指出,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的“五力”分项指标不仅有助于从各方面评价各地碳中和发展进程,还可能提升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而提升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的权威性,科学性与及时性,则是进一步推动、完善指数研究的关键。
本文源自中国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