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国正式宣布“3060”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关于碳排放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与之相关的碳计量、碳捕获、碳交易、碳金融等相关问题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尤其是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分解及路线图的制定,减少碳排放已经开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然而,“碳达峰碳中和”到底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以及未来走向,却尚未有太多人予以关注。本文在对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低碳文明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文明,是一条新的“文明线”,利用异度均衡理论对低碳文明的由来与走向做出了初步解释,并对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工具、能源与组织
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梳理描述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维度,即使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也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
首先,从生产工具的角度,作为生产力水平最核心的代表就是生产工具,主要生产工具的区别,就成为区分不同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最主要标准。根据目前的初步研究,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奴隶社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器,封建社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铁器,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则是机器。而且,当机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时,人类文明开始从农业文明(也可叫农耕文明,包括畜牧业、渔业等)进入工业文明。
其次,从能源开发的角度,当机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候,人类文明发展已进入以能源开发为导向的阶段,即从直接利用自然能源(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转向间接利用自然能源(利用某种能源消耗产生机械功)。最早的机器是蒸汽机,蒸汽机是使用木头、煤、石油或天然气甚至可燃垃圾作为热源,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也是引发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后来蒸汽机逐渐让位于内燃机与汽轮机等,但在根本原理上都一样,都是从对能源的消耗中产生机械功,直到电的出现。电力的发明与使用让人类对自然能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速,把人类从蒸汽机时代带入电气化时代。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进步,这条发展脉络还在不断向前演进。
最后,从组织方式的角度,目前人类社会仍然处于电气化时代,只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本世纪初以来美国的新经济开始,虽然经历了网络泡沫破灭的过程,但组织方式变化对人类社会的重构已愈发明显。很显然,网络社会的到来,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效率,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水平,人类文明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与形态,网络社会文明(或数字社会文明)已初现雏形。但需要明确的是,网络社会的基础,仍然是消耗自然能源的电气化时代,只是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
上述三个方面只是从不同维度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梳理的进一步细化,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及未来发展方向。当然,不论从哪个维度进行分析,其核心是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并由此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生产工具的角度,不论是石器、青铜器还是铁器甚至机器,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成果,只是在人类社会早期,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也相对缓慢,主要是生产工具原料材质的变化,然而这在当时已是很了不起的变化。从能源开发的角度,则更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论是蒸汽机,还是内燃机与汽轮机等,都是物理学研究与制造工艺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已经不仅限于对生产工具原料材质的改进,还逐步转向对能量获取技术的改进,也就是能源开发方式,且目前仍在不断向前发展。从组织方式的角度,作为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的核心技术——移动互联网,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这一技术会将人类文明引向何方,目前仍不能完全看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不同的维度既有区别,前后又有序衔接,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从目前来看,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人类文明还处在工业文明阶段,即向大自然索取能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组织方式的变革只是提高了能源开发使用的速度和效率。然而这种状况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环境气候不断恶化、生物种群不断减少,人类文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思考、新的视角。由于碳排放对人类生存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日益加深,我们认为,低碳文明将逐渐成为一条新的“文明线”。
二、低碳文明:一种关于未来的文明
碳排放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看,碳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必需品。目前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谓碳排放就是指温室气体排放,而温室气体就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大气微量组分。但是,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原本是生命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的前提,假如没有大气层和这些天然的温室气体,地球的表面温度将比现在低33℃,人类和大多数动植物将面临生存危机;但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导致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已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碳排放,日益引起全球社会高度关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明确将气温上升归咎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并最终扭转变暖的唯一方法是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零;同时指出,除非采取即时、迅速和大规模的减排,否则全球平均气温在未来20年将上升超过1.5摄氏度的临界点。当然,温室气体不仅有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五类。由于在六种温室气体中,CO2在大气中的含量最高(CO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达60%),所以它成为削减与控制的重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碳排放控制。
同时也需要注意,碳排放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前述提到的温室效应的基础性作用外,碳排放还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过程。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首先能够生存下来,而人类生存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碳排放的过程。拿最简单的呼吸来说,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一个最直接的碳排放过程;人的任何动作,都是在消耗能量,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再拿取暖来说,人类通过燃烧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或通过电力直接取暖,这些都是消耗能源而直接进行碳排放的过程。另外,从人类的日常生活来看,包括衣食住行,每个方面其实都是碳排放的过程。可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碳排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主要是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正是通过碳排放,人类生存与生活才纳入整个“碳循环”过程(详见下图),不断吸收养料和能量,不断进行探排放。正是通过碳排放,才能不断维持人类生存、改善人类生活、发展人类文明。
低碳文明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文明
由于人类目前生存与生活方式造成碳排放总量的失控,温室效应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工业文明越来越受到碳排放总量失控的挑战,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明趋势,低碳文明应运而生。所谓低碳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表现形态(后面还会专门从新“文明线”的角度进行讨论,这里不再展开说明),其核心是除了关注当下自然环境对碳排放的承受能力,而且更加关注碳排放对未来的价值与权利的安置。具体表现为更加关注碳排放问题以及碳排放对未来的影响,将“低碳生活”与“低碳生产”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在工业文明时代越来越依赖化石能源(即碳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农业文明时代的生产生活虽然也有碳排放问题,但是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景象下,经济生活的碳排放总量远远不足以影响到自然环境的清洁,远远达不到自然环境自我吞吐、自我消化与自我平衡能力的边界,也不会产生温室效应,冰川不会快速消融,空气不会污浊,但农业社会的生产效率很低,生活品质很差,人类营养不足,平均寿命较短。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相应卫生环境的改善,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得到巨大提升;但碳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并且逐步达到了自然难以承受的程度,于是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地污染、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以及新的疾病都接蹱而来。显然,人类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碳排放(包括其他相关物质如甲烷、氯氟烃等)应该控制在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的边界之内。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要控制在合理均衡区间内,以确保人类未来的安全,这也就是低碳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与基本要求。
低碳文明是关于未来的文明。首先低碳文明是确保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文明,也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规则。对人类社会而言,如果没有未来,一切都毫无价值,只有真正重视未来,将未来作为与当代相平等的价值主体与权利主体,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繁衍才有可实现的未来。其次低碳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即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开发自然获取能源的能力大幅提升,组织方式重构又导致消耗能源速度继续加快的时候,所应该坚持的基本导向,相对当代而言,就是保护未来的文明准则。
低碳文明是一条新的“文明线”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各种收获,消费各种产品产生的效用,运行的效率、舒适、快捷,以及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主要是体现收益价值。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收益价值相平行的还有为此而付出的损耗及围绕损耗而产生发展的另外一条平行的新的“文明线”,这条“文明线”是与现行的收益价值文明相平行的,更加关注风险成本及管理、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工业文明带来的新疾病及预防治疗等等。这一条平行线上积累起来的文明(包括各种知识、经验和技术等),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所蕴含风险的有效对冲。当人类终于弄明白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时,毫无疑问,低碳文明这样一种新的关注未来的文明方式将改变人类生活的状态。
低碳文明是关注未来的文明,就必然更加关注成本损耗,相对于收益价值文明而言,低碳文明甚至可以称之为成本损耗文明。当然,低碳文明并不是只关注成本损耗,而是在关注收益价值的基础上,从更加全面、更加长远的视角来关注收益价值与成本损耗之间的均衡,在初期显然会更加关注成本损耗。从前面梳理的人类文明发展脉络来看,虽然说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但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过程中,最初并未关注资源的消耗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界提供的资源相对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而言极为丰富,在发展初期阶段并没有关注的必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惯性,只关注收益价值,只关注索取,只关注效率,而不关注成本损耗,不关注修复,不关注均衡。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网络社会初现雏形的时候,就需要更全面、更长远地考虑人类文明发展的问题,既需要关注收益价值,也需要关注成本损耗,既需要关注索取,也需要关注修复,既需要关注效率,也需要关注均衡。
三、异度均衡对低碳文明的初步解释
异度均衡理论的出发点是当前与未来的关系,是为了确保未来权利和价值的有效实现。前面的讨论已经看到,低碳文明就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文明,是与现有的收益价值文明相平行的一条新的“文明线”。这在本质上与异度均衡不谋而合,因而异度均衡可以对低碳文明做出相应的经济学解释。从出发点上看,异度均衡的核心是“敬畏未来”,而低碳文明就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从基本逻辑上看,异度均衡追求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公平,避免为了当前利益而透支损害未来,而低碳文明可以视为异度均衡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具体实践,通过“低碳”生活与生产,确保未来与其它区域的共同利益与长远发展;从具体措施上看,异度均衡强调收益损耗平衡,即收益损耗差(或比)要维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而低碳文明就是针对当前的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尤其是碳排放引发的环境气候问题)进行的反思,希望将碳排放控制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遏制住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当我们把碳排放问题作为发展经济学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时候,异度均衡理论恰恰满足了这种分析框架的基础逻辑和经济学原理,以及方法论和分析工具上的要求。所以,对碳排放的经济学解释,正是异度均衡理论的经典场景。
当然,从异度均衡的角度而言,低碳文明还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关于碳排放能否消除的问题。即是否有可能完全消除碳排放,还是说碳排放存在一个合理的数值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自然界或地球就能保持一个自我消化和恢复平衡的能力。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可以观察和预测到的未来,现有工业文明和人类生存方式下,碳排放不可能完全消除,除非有无碳排放的能源被发明发现并能有效利用,除非人类生存自身的碳排放可以忽略不计。到那时候,也许可以不用叫低碳文明,而可以直接叫无碳文明,只不过已经是全新的未来世界。
关于碳排放与生活质量的问题。至少从目前来看,低碳与高质量的生活是一对矛盾。人类现存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碳排放基础上的。维持现存的生活方式,就必然保持相应的碳排放。从异度均衡理论出发,站在未来对当前的要求,或者站在当前对未来负责,从根本上讲要改变现存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价值观念,使碳排放与生活方式在方向上保持良性互动。这需要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获得平衡,科学技术进步使低碳能源获取成本不断下降,还要引导人类生活方式习惯低碳模式。这也意味着碳排放过高的奢华和技术运用应该慢慢消退。
关于碳排放的异度均衡问题。要防范为了今天的碳中和和达标,把碳排放后移为未来的损耗。从经济学的原理看,在发展的前提下,碳排放的必要性就演变成了一种机会,也就具有了价值,可定价交易。但过度的碳排放交易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也要防范碳交易带来的超额利益,这些超额利益可能使当代的人们把碳排放带来的问题掩盖起来而转移给未来。从异度均衡的角度看,通过对碳排放的合理安排、合理激励,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生活方式控制在当前利益与未来权益之间的均衡区间,实现当代发展的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区域之间发展的公平,才能真正维护自然平衡和未来的发展机会与未来安全。
(本文作者介绍:原中信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