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信息

对话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教授:迈入“零碳赛道”,就是迈入无人区

发布时间:2021-11-25 09:55    浏览量:392     分享: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九年时间达到碳达峰,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推进减碳低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高地,各区域接连率先扛起“减排”大旗,三省一市已经在率先达峰的道路上开始探索:

在今年上海市两会上,上海提出将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江苏省无锡率先提出打造“零碳城市”,并将在政府层面成立碳达峰专办;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积极打造“零碳”示范县……

随着这些目标的提出,我们也在思考这些目标制定后到底如何完成?会不会成为一个“口号式”目标?

为此,奔流财经社特地来到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与张俊杰主任进行交流。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张俊杰

人物简介:俊杰现任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副教授。同时他兼任中国环境科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政策研究所顾问委员、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2008-2016年期间,他历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并兼任美国亚洲协会资深顾问、亚洲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监事等社会职务。

未来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布局?绿色金融是否将成为助推实体经济转型最重要的一笔?……

在两个小时的对话中,与其说是我们在和张教授讨论零碳城市到底要怎么做,不如说是对即将发生的未知展开了想象。

#9年之后达到“碳达峰”?#

张俊杰:“要给足时间让产业过渡。”

奔流财经: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上看,您觉得未来在实现双碳目标上难度在哪些方面?

张俊杰:我国对于“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这就说明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做到彻底脱钩,这种脱钩是“硬脱钩”。

也就是说,在未来我国要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同时也成为一个低排放经济体。而这场硬脱钩所面临的挑战,会贯彻未来40年。这意味着这40年中,经济持续成长和碳减排会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但在这之前我们也要清楚,这两个数据降低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能源的规划,它是涉及全产业的,包括工业、交通、能源、建筑、农业和自然资源等等。这是一场全经济体的革命,所以在整体设计时切忌操之过急,要给足时间让产业过渡。这应该是一条合理的、理性的、有序的碳转型之路。

目前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但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现在整个中国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燃料的比重在85%以上,但如果要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必须要逐步戒断对煤电的依赖。但同时,制造业又是我国的重要产业,所以未来发展清洁能源,发展脱碳工艺,碳捕捉、储存等技术是关键。

奔流财经:以目前江苏地区的产业情况来看,您觉得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上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张俊杰: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城市,都是经济和生态两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低碳零碳作为重点工程打造。我认为企业要想进入这条赛道,就必须要发展高附加值、低碳、低环境影响的产业。

作为政府来说,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产业是未来40年都不会落败的。有一些行业可能是短期的,比如天然气,它虽然是清洁能源,但它是一个过渡的能源,未来会过渡到绿氢,所以在产业规划中需要时时刻刻灌注“双碳”的理念,避免未来在实行双碳的过程中,形成对当地产业的剧烈波动。

我们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能够辅助实现碳达峰,那2030年以后怎么办?这就要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革命,只有创新和市场相叠加,才能够形成巨大能量。

拓展阅读

在张俊杰看来,长三角的城市都有绿色产业基础,如可再生能源、替代性能源领域以及氢能源,未来要做的是怎么将这些清洁能源大规模的融入电网,这是未来阶段面临的挑战。

因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原理与传统能源是另一套技术。

比如,在传统能源电力结构下,我们把所有的一次能源(即天然能源煤炭、石油等)接入电网,实现每个瞬间都有电可用,但可再生能源的储能是不能保障的,晚上正是用电时候,但那时却没有太阳可以发电,因此大规模经济储存电力的技术变得很重要。

一旦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转成太阳能和风能,经济发展将不再受限于化石燃料的资源,而是取决于技术。因此未来谁能从大自然里获取人类活动的能量,谁就拿到了开启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减少碳排放该从哪里入手?#

张俊杰:“因地制宜是关键,工业园区将成为最大抓手。”

奔流财经:现在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已经在为苏南地区的城市进行关于零碳的产业规划。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您觉得苏南地区是否可以形成一套可复制的减碳路径?

张俊杰: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双碳目标的制定不是一个比赛,并不是说谁调整的越快就越好,而是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

目前我们正在给苏州昆山高新区做一个双碳的规划,昆山高新区的产业特色就非常明显,主要以电子产业为主,电子产业是高耗能的行业之一,所以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昆山高新区的这些企业如何减少自己的碳排放。

企业聚拢起来之后发现,大多是做出口贸易的。美国苹果公司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比我国提出的目标还要再早30年),所以作为其供应链企业来说,如果你不能达到碳中和,就不能成为苹果的供应商。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双碳目标,在国际供应链上,这些企业的绿色转型本身就已经迫在眉睫。

就江苏来说,第一步应该从产业园区入手。江苏的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工业园区基础上的,这是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土壤”,只有让这些园区做到达峰,才能去看区域,才能乃至到整个江苏省。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