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双碳”目标,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意义重大但形势紧迫。
无论政府、城市、园区、还是企业,都需要肩负起减碳的社会责任。为了如期实现碳中和排放目标,全国碳交易市场近期开市,通过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依靠价格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方式全面焕发行业、企业减碳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已有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湖北、天津和重庆7个试点碳排放交易所。
仅以北京为例。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朱戈在刚刚闭幕的服贸会——“2021中国碳中和发展论坛”上透露,自2013年底开市以来,到今年7月底,北京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约6900万吨,成交额约20亿元。在各试点地区碳市场,北京市碳配额占4%,成交量占11%,成交额占21%。
有了碳价交易,碳排放数据的监测和量化显得尤为关键。但对于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如何监测或核算碳排放量数据,目前全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能效监测平台,这无疑给第三方监测平台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处长、研究员张丽欣认为,碳监测是一个相对比较口语的一个词汇,有很多类似的词汇,比如监测、量化、核算包括最近的统计都属于监测范畴。目前监测的方法主要是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阀、连续排放监测法、遥感测量法。另外监测的层次不同,包括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企事业单位层面甚至设施层面,目前全国的碳市场主要是企业层面和设施层面。
作为外资企业,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咨询董事总经理孙越认为,未来政府、企业,一定都会看两张资产负债表,一张是传统财务的资产负债表,一张是碳资产的资产负债表。它需要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碳额余额的变化情况,也需要知道市场上实时可获得的碳供给的价格。
为此,埃森哲创建了一套服务企业低碳减排的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IOT技术、平台、安全性、移动性、机器人技术、数据分析和社交技术,可助力企业从“盘”、“管”、“用”三点实现低碳转型。首先,借助智能设备,监测和测量企业各环节碳排数据,追溯碳足迹来源;然后,借助平台能力对碳排数据开展分析,识别企业全产业链范围内的减排机会,并制定相应运营优化举措,减少碳排;最后,借助分析模型与算法,积极参与外部碳市场、绿证市场,为企业获取额外收益。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行动”。作为央企,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霍中和表示,中节能在模式创新层面,将以绿色生态园区和城区建设为载体,为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平台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在现有运维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逐步导入“双碳理念”,打造低碳园区乃至零碳园区,实现示范园区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
作为科创板上市民营企业,国家生态环境部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董事长李玮表示,佳华科技凭借多年在生态环境和能源监测方面的技术积累和工程积淀,联合业内权威机构、科研院所和典型用户,创建了一套针对生态环境、碳排放、碳资产管理的监测、量化、智能分析体系——“生态环境双碳云图”(以下简称:双碳云图)平台。
该平台可以面向包括政府、各类园区、企业等用户提供三大基础功能和十大会员服务,围绕低碳环保、低碳园区、低碳建筑等,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及应用,同时用AI技术为各方数据进行赋能,为全国多个行业的企业在双碳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方面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提供专业的数据标识服务。
那双碳云图是怎么为政府、园区、企业等用户赋能的呢?李玮介绍,双碳云图大数据库囊括了自2007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区县的碳排放数据、空气质量数据、企业排放数据、人口数据、交通数据、车辆数据、能源消耗数据、产业结构数据等,还能实时接入气象数据、碳排放数据、企业用能数据、排放数据等动态数据。
各个省、市、县及企业都能在“双碳云图”平台上,创建自己业务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双碳大数据平台”,实现双碳目标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的长期规划、阶段分析和实时管控。
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高质量和准确性,目前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张丽欣认为,要具备四个维度,首先要有完整性、一致性,企业和企业间应该一致,因为涉及到公平问题,企业的各个年度之间也要一致;要准确,采用准确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准确的数据收集方式;要有可比性,所有的履约企业都应该在建立统一的核算标准上核算;最后还要具备透明性,国家的核查指南,需要企业把核查数据公开,提高大家的透明度。
陈玮介绍,佳华科技具有国家网信办的区块链平台运营许可,依托可信存证技术、国密传输通道技术,建立了安全可信的生态环境及双碳领域的数据体系,对每一条平台数据,进行身份标识和可信存证,为数据建立“身份证”,为最终用户量身打造各类应用服务,比如:快速生成排放清单、远程诊断、合同能源管理、低碳环保管家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