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12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19年3月和1-3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整体来看,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9年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8.3%,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1-3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人民努力之下,我国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日前,由专业团队撰写的《空气质量评估报告(六)——“2+43”城市2013-2018年区域污染状况评估》发表。报告通过选取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京津冀晋鲁豫陕“2+43”共45个城市连续六年的监测数据,有力的证明了我国空气质量正在逐步好转。

报告显示,在剔除气象因素的情况下,京津冀及周边包括汾渭平原在内的“2+43”个城市,过去六年,最受关注的PM2.5值平均累积降幅达到了19.5%。其中,共有26个城市累积降幅超过20%。保定五年累积降幅最多,达41.8%。

45个城市2013年至2018年PM2.5分布图
报告指出,区域性二氧化硫的显著下降是京津冀及周边晋鲁豫陕地区过去五年大气污染治理的最大亮点。报告显示,京津冀、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累积降幅均超过50%。其中,得益于京津冀各城市自2013年起逐渐推行的“煤改气”煤改电”和燃煤脱硫等举措,京津冀平原“2+8”城市2018年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已降至19.8微克/立方米,北京市连续八个季度浓度降至个位数。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地区二氧化硫浓度在2018年分别降至28.9、19.5、17.5、12.8微克/立方米。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气象调整后)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在过去六年,“2+43”城市二氧化氮改善不大,较初始年份共有18个城市二氧化氮浓度不降反升或无显著下降。山西和陕西地区二氧化氮浓度2018年较2014年分别上升8.5%和15.8%,其中,山西仅在2015和2018年出现下降,而陕西仅在2018年有所下降。其余地区2018年较2014年二氧化氮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山东、京津冀平原“2+8”市和河南分别累积下降了17.3%、7.2%和4.3%,远远低于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下降程度。
此外,臭氧污染加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2014至2018年山西、河南和陕西地区的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55.1%、40.6%和38.4%。山东省与京津冀地区由于基数高,上升趋势相对较缓(山东为32.5%,京津冀平原上“2+8”市平均为23.5%)。
小结
总体而言,根据报告中的2亿多条数据显示,我国空气质量确实正在逐步向好,但是,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下一步应加大二氧化氮减排,特别是加强机动车的排放控制,对于臭氧污染要引起重视,做到更加精准有效治理。